热播电影《猩球崛起2》是如何把一群猩猩拍的这么好看!
 您当前位置:巨石影视特效制作-电影特效制作 >> 资讯 >> 浏览文章   时间:2014年09月03日   浏览:次    【字体: 】    
自1968年起,《人猿星球》系列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——约翰·钱伯斯的经典化妆让猩猩说起话、走起路,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。2001年,蒂姆·波顿以《决战猩球》重启此系列,该片虽然在视觉上十分刺激,但在感情上却让人无法与猩猩的疯狂产生共鸣。直到2011年鲁伯特·怀亚特的《猩球崛起》和2014年马特·里夫斯的《猩球崛起2:黎明之战》推出,当代电影人方可将猩猩与观众以全新的方式连接。

这种方式将安迪·瑟金斯(《魔戒三部曲》中饰演咕噜)层次丰富的表演与维塔数码的动作捕捉系统巧妙结合,使得摄影指导Michael Seresin能在现场拍摄瑟金斯与其他演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交互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团队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,把一群猩猩拍的这么好看的!


马特·里夫斯(导演):我小时候非常迷恋《人猿星球》系列。我有录影带、玩偶、一段《失陷猩球》(Beneath the Planet of the Apes,1970)的8mm胶片,我甚至想成为猩猩!所以一看到《猩球崛起》,我就无法自拔。我经常把自己想成是一只猩猩。安迪·瑟金斯和维塔创造的凯撒会让你对这个CG角色有非常深的情感认同。我觉得他们做的非常好,我的愿望就是把这部电影再向前推进。

Dylan Clark(制片人):我们不想做一部后世界末日的电影。我们希望表达的是末日后幸存的人类如何重建家园。这其实是猩猩文明与人类幸存者的重建工作的冲突,以及之后发生的事情。

马特·里夫斯(导演):这是我们回溯《人猿星球》的一段旅途。不过这也关乎猩猩的进化——语言、文明,还有关系。凯撒不再是唯一的革命者。这个故事就是要找到人类和猩猩是否有机会共存——不过请你记住,原来的故事不是《人类与猩猩》的星球,而是《人猿星球》。

Clark(制片人):从《崛起》到《黎明》,我们的目标是要获得更自然、更黑暗、情感更丰富的色调。我们不希望它像一部CG电影或是摄影棚的产物。因此,80%的地点都是实际外景。因为地球在逐步修复这个世界,所以没有灯光,也没有电力。Michael凭借他的“光线绘画”,给我们带来了真实而自然的感觉。

Michael Seresin(摄影指导):这绝对是一部低调黑暗的影片。我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摒弃“人工布光”感。我用了大量的单灯光源和深阴影。在这个没有电,没有灯的世界,你必须找到合理的光线来源。你该发挥想象力,比如说“诶,这边有两三个通风井——在这边加点阳光。说不定光线会照到水面再反射呢。”现实里没了光线是不行的。对我来说,黑暗的好处——尤其是在这种戏剧性电影中——就是虽然观众无法看清一切,却会刺激他们的想象。他们感到好奇,接着就是沦陷。


马特·里夫斯(导演):另一部分就是拍摄原生3D,但Michael(摄影指导)和我想保持非特效电影般的2D式美学——也就是浅景深,我觉得这会产生亲切和真实感,在自然光线和真正的焦点淡化而言,在CG也是如此。在森林这种地方,该方法会创建身临其境式的3D感,不过审美还是很2D,更加具有现实感。

Michael Seresin(摄影指导):当我们要拍摄原生3D时就决定要这么做了。我们决定将这种第三维用于戏剧特效,只在真正需要时用。我们对立体影像有个景深标尺,角度从0到5 。大部分时候我们的数值是四分之三到一或者一又四分之一。

James Chinlund(艺术指导):在很多方面,这部影片的外观跟之前的电影并不太相似。一切从头开始,因为我们往前跳跃了10到15年,这个世界和上次的世界有了很大改变。

Clark(制片人):我们坐下来自问某些难题:为什么人类被病毒所消灭?舞台是什么样的,环境有什么改变?会有人幸免于病毒吗?幸存者会联合起来吗?他们将如何生存和推进?

James Chinlund(艺术指导):对于“猩猩山”,我们试图想象猩猩会如何在充满敌意的异乡去构建栖息地。我们想象它们创造了一个有围墙的城堡,但后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来自人类的压力消退,那些防御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了。随着文明扩张,它们搬到更高的Tamalpais山。它们把树木推倒,形成三脚架,然后编织成隐蔽的空间。它们生活在人类已经撤退的世界,因此我们的理念就是猩猩将来自人类世界的点点滴滴融入建造之中。最后,这座山仍然完全以猩猩为中心,代表它们努力在旧日的人类世界中建立自己的文明。

Clark(制片人):虽然它们的行为是非常兽性、原始的,但它们也有智能。因此,猩猩们有设计,有建筑,有功能,有目的。可这都是猩猩的目的。人类的做法会有所不同。

James Chinlund(艺术指导):我们建立了猩猩庭院,这是猩猩世界的座位兼核心。它的直径为100英尺,高30英尺,位于新奥尔良Six Flags游乐园的停车场。我们的摄影棚在前NASA Michoud装配厂。

Clark(制片人):我们原想在旧金山市中心拍摄,可这太难了,因为不可能关闭整个街区。新奥尔良有更多的可用空间,规模也比较大。

Michael Seresin(摄影指导):我最大的挑战是让一切都像发生在旧金山。我们的拍摄地点是灰暗阴沉又多雨的温哥华,以及拥有南方亚热带气候的新奥尔良,在它们之间切换很棘手--光的特质是如此的不同,从西北太平洋地区跨到墨西哥湾。因此,我们一般用四台250英尺的摇臂撑起一块200英尺×200英尺的斜纹布,把太阳挡住。新奥尔良有热带风暴,万一有闪电,我们能在三分钟内收起这些巨大的摇臂,避免触电。

James Chinlund(艺术指导):最后的人类在商业综合体壁内形成了一个殖民地。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旧金山Market and California的一处实景。我们的理念是人类正在基座之上发展这种超高科技的摩天大楼,类人猿病毒传播开来时这座建筑也被搁置了。基座在这个美丽的古典建筑基础上扩展为未完成的塔尖。这就像是人类历史浓缩而成的新旧时间胶囊。

Michael Seresin(摄影指导):殖民地可能是我要考虑的最复杂的东西。它在片中足有80层,可新奥尔良市中心的现场只有四层高,大概40或者50英尺。你不得不把它想象成一种透光井,让光线洒落在建筑物的各个部分。不过,用斜纹布把整个现场都围起来很有帮助。这创造了光线从高空落下的效果,特别是在日间场景。至于夜景则有一些基本的电力,比如电池什么的。

Clark(制片人):我们建了四层,在里面建了生活空间。James非常睿智。我们也有寻找让猩猩可能与城市互动的有趣东西,将其融入进去。James发现的那个地方跟我们设定殖民地的地方很接近,我们就在旧金山某处开始了一个建造项目,不过我觉得它们会更喜欢James的版本吧!
本文源自:http://www.stonefilmworks.cn/zx/62.html
文章热词:影视特效 电影特效 影视特效制作 电影特效制作 卡通CG 广告片特效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