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
影视特效,观众首先想起来的是一部又一部的好莱坞大片。于国产剧而言,特效的地位稍显尴尬,它远远排在主演和导演之后,但在剧中又不可少。“粗制滥造”、“惨不忍睹”成了形容国产剧特效最常见的形容词。正在播出的《古剑奇谭》中,观众吐槽最多的就是剧中的“五元钱特效”。其实,对于特效工作人员来说,亦是有苦难言。
特效神剧敢不敢再雷些?
特效渣可以说是所有国产剧的通病了。最近热播的《古剑奇谭》虽然号称是耗资过亿,142秒的特效预告片花费高达100万,可谓一秒万金,但开播后依然没有逃过观众的吐槽。因为由经典游戏改编而成,所以网友对《古剑奇谭》的特效场面是否赛得过游戏画面一直心存疑问。
电视剧版场景基本遵循游戏场景得到再现还原,乌蒙灵谷全景、乌蒙灵谷女娲神像、冰炎洞、天墉城全景基本与游戏场景差异不大,但特效效果还是和游戏场景有一定的差距。
网友针对剧中特效也开启了吐槽模式:“我想和特效师傅聊一聊”、“这渣特效是认真的吗”、“这特效无法直视”“义乌小商品的配件水平”“如此特效已哭晕在厕所”……如此看来特效成了《古剑奇谭》的硬伤。
这又让人联想起2012年的一部网游神剧《轩辕剑之天之痕》。剧中的视效一塌糊涂,甚至还有石头版的IPAD、高清触摸屏、浏览攻略、播放视频文件畅行无阻等桥段。
于正版的《天龙八部》也加入了不少电脑特效的使用,据说力求还原同款网游场景,不过由于技术相对粗糙,投入小,所谓的盖世神功“十八掌”彻底沦为了粗制滥造的“如来神掌”,让人有种穿越看神剧的感觉。
简而言之,神话剧离不开特效,但特效离不开诚意和资金做基础,请慎重用“五元钱特效”忽悠观众。
烧钱大制作观众依然不买账
或许是看多了好莱坞的大制作,对于特效,观众的口味也是越来越刁。“五元钱”特效粗制滥造。观众的一片吐槽一片“黑”也情有可原。但这些年来,国内也出现了几部能称得上大制作的特效电视剧,比如张纪中翻拍的《神雕侠侣》《笑傲江湖》等一系列电视剧,特效的制作和运用都称得上精心,资金投入也相当的大,但观众依然不买账。
2012年,张纪中版《西游记》播出。这部电视剧拍摄和制作历经五年、投资超过一亿,其中有超一半的资金都投给了特效班底。《西游记》的特效总共由15家特技公司联手制作,每一集45分钟都有至少300个特技镜头,超过总镜头数的一半,号称“中国最酷的特效电视剧”。但这部电视剧依然没有逃过观众的吐槽,观众把演员造型称其为“动物世界”、不满特技运用称其“特技秀”。
而计划在2014年播出的全球首部3D奇幻武侠剧《陆小凤与花满楼》的特效制作历经16个月,花费过千万,为了在特效上争取最大优势,其后期特效动用了《卧虎藏龙》的原班人马,光特效镜头就有1.3万个。至于观众是否买账,还要看播出后的效果。
烧钱大制作,特效却依然不能尽如观众的意。曾获过五次奥斯卡金奖的世界著名特效师、《阿凡达》、《指环王》等电影的造型设计者理查德·泰勒在今年四月份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曾分析过原因:“影视作品的特效,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,需要有激情和创意的人呈现对电影世界的探索。硬件当然需要强调,软件更看重团队有多少创意性的激情去做这件事。”一句话,科技达到了,创意和诚意也得有。
特效差诚意足看的是情怀
虽然《西游记》被翻拍过多个版本,制作上一个比一个大,观众依然对86版杨洁导演的《西游记》情有独钟。吊威压、有色烟雾以及云烟袅袅的场景相当初级,但在当年,也是全国独一无二,而且主创团队为了能学到特效技术,也下了不少的功夫。
在拍摄86版《西游记》之前,国内电视制作根本不知道“特效”为何物。为了《西游记》,中央电视台特地从美国进口了一台ADO特技机器,用于“蓝幕抠像”。一开始的简单镜头能顺利完成,之后剧组却不断发现问题:把人抠出来之后,只要一旋转,人物形象就扁平得像纸片,后来才知道,想让人立体起来还要花5万美元购买一个软件,但电视台没舍得买软件。现在回看,《三打白骨精》和《计收猪八戒》里,几个特技镜头里的人都是纸片似的在飞。即使是这样,这部电视剧在每年寒暑假仍然被反复播放。类似的例子还有92年版《新白娘子传奇》,单凭一项法术特效俘获了万千观众。当年剧组专程从美国购置了六万美金的“变形”软体来做电脑特效,以期让观众获得最新、最逼真的视觉享受。此外,89年版《封神榜》场景特效制作得也很用心。
总之,看老版《西游记》,看老版的《新白娘子传奇》和《封神榜》,观众看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怀,在技术落后和资金短缺的年代,虽然特效粗糙简单,但电视人的制作诚意和努力十足。
资金投入是短板 特效还是有进步
“毫不夸张地说,在影视特效方面,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二十年时间还是有的”,时光坐标影视传媒的客户总监姬海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。
作为一家数字影像技术公司,时光坐标曾成功制作过《不法之徒》《神雕侠侣》《隋唐英雄》《追鱼传奇》等多部影片的特效制作。
什么是特效(特技)?简单的说特技就是,科技加艺术,人脑加电脑的产物。中美差距大,科技的落后必然考虑其中。1976年,奇幻电影《金刚》在美国上映,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;上世纪90年代,好莱坞电影《侏罗纪公园》系列风靡全球,美国的影视事业迎来了靠特效卖钱的时代,而在同时期的中国,能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人都没有几个。2000年以后,电脑在国内开始普及,国内的
影视特效制作行业随之起步。因为前有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借鉴,再加上我们这代特效人也很努力,中国的影视特效进步还是很快的。
此外,在国内影视作品的投资比例中,特效所占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。“与特效相比,投资人更看重这部电视剧是由哪位演员主演。特效工作人员都是排在导演、编剧、演员等主创团队之后的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告诉本报记者:“比如投资一部影视作品,资金的70%给演员,剩下的30%才给主创团队,这其中能匀给特效的部分就可想而知了。特效工作人员绝对不想粗制滥造,但总是受资金短板所限。”而在好莱坞大片中,特效已经成为票房最重要的保障。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增长,而年轻人进入影院的主要原因,就是通过特效获得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。“总的来说,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大的环境在变好。值得庆幸的是,如今我们也有最佳特效奖,特效导演也出现在影片片头,对于我们特效团队来说,这些都是鼓舞人心的好现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