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色运动的秘密:关于电影镜头中角色的调度与构图
 您当前位置:巨石影视特效制作-电影特效制作 >> 资讯 >> 浏览文章   时间:2014年07月26日   浏览:次    【字体: 】    

最近在学习镜头的一些运用,总结了一些东西,算是一个记录,也算是分享出来,与大家讨论。

为什么要强调镜头运用的重要性,因为一个片子的效果感受,很大程度并不是来自角色的表演,而是来自于摄像机。角色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摄像机的调度与剪辑所赋予的。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的实验,说明着镜头的意义可以通过镜头来创造。这个实验的内容是以一位演员莫兹尤辛面无表情的特写镜头,作为三段不同段落的反应镜头。这三个段落分别为热汤、棺材中的女人、游玩的小孩。这三个段落分别与面无表情的反应镜头剪辑在一起后,播放给不同的人看,而观众都惊讶于莫兹尤辛表演的微妙表情,尽管这三个段落都是同一个特写。

这也是为什么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的原因,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中,其实被放在了一个比较不重要的层次中。而脱胎于电影的动画,同样也是如此。动画的质量固然重要,但也要先有优秀的镜头及后期影视特效才有意义。

本文的重点是想讨论角色运动与摄像机运动的作用,分析影片中角色调度的原因。在此之前,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镜头的景别,以及各景别的名称以及作用。

先来看张图:

上图大致介绍了景别的大小跟分类,以及特写、中景、全景的作用,可以说,人物在画面里大小不同,表达出的效果与作用也不同。一般来说,如果需要做到在不同景别之间的转换,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是剪辑。例:

开场为一个大全景,主角从车内走出。

之后通过剪辑,变为一个中景,角色距离被拉近,动作细节被看清,故事情节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。

反切一个大全景,主角所处的环境被揭示(《幻影凶间》)。

不能否认剪辑具有塑造意义的力量,是故事可以按逻辑流畅叙事的保证,也是控制影片节奏的一个方法,使影片有张有弛。当然,影片控制的方法不会是这么单调的一种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会看到一些好莱坞的电影中,在一个没有剪辑的长长的镜头中,取景会随着角色位置的变化而变化,影片的节奏也由角色的调度来控制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我们不需要生硬的剪辑,就可以使摄像机的景别从一种类型转换至另一种(例如从近景转换成特写),创造出一种比实际用了更多摄像机的感觉。

这种调度是非常常用的一种舞台布局方法,使摄像机的景别转换非常优雅。

先来看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来自于《魔戒》。

镜头开始时,景别为双人中景,一个角色在左,一个角色在右。此时两人在镜头中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差别。

之后法拉墨不断走向镜头。

直到镜头前才停止,最后,景别变为特写,而画右的角色则被遮挡,完全成为一个背景,镜头的注意力被全部汇聚到法拉墨身上。

这就是一个由中景变为特写的例子。相信大家都明白,特写镜头更可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,也更有压迫力,而观众也更能认同在摄像机面前的角色。角色由远至近的走来,也表达出压迫感由小到大,于是战争的危机感就在影片里被表现了出来。

上面的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镜头景别的变化完全由角色的移动造成,那么更常见的双人对话镜头,又怎么带入呢,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,来自于《帝国的毁灭》。

新场景开始,为了介绍当前环境,肯定会由一个较广的取景来开始。于是一个中景中,两名角色一边对话,一边由远至近慢慢走来。

 

随着对话深入,两人渐渐离摄像机越来越近,近景。

又是行至摄像机前,前面的角色竟然转过身去,两人也就此停下,特写。

至此,镜头完全变为一个过肩特写镜头,成为一个典型双人对话正反打。

在这一例子中,随着对话的深入,角色也离观众越来越近。角色的调度引起了景别的变化,虽然角色与镜头的运动看似随意,实际是经过详细的计划。因为当两名角色刚刚站在镜头前,角色就说出了关键的一句话。

这样的调度不仅使得剪辑变得自然,也使得镜头比两人一开始就面对面的对话要丰富得多,也更具代入感。移动的物体总能稳稳地抓住观众的眼球。

由于角色调度而产生景别变化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其中,成为构图一部分的角色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处于画面中。还是来自于《帝国的毁灭》(原谅我不想去翻找太多的电影-_-||)

一个普通的中景,除了最右边的角色外,其余都是酱油,画面似乎显得有些空旷,重心过于偏右。

但紧接着,一个新的光头角色由左至右进入画面,成为前景,完美的遮挡住了空旷的部分,而这个镜头也完成了取景,过肩中景,两人开始对话。

之后,胖军官不断走向摄像机,景别成为过肩近景,角色距离被拉近。

一个镜头,先后发生三次景别的变化,可以说比单一的取景复杂得多。这个就是角色移动的魅力,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画面。

刚刚上面那个例子,涉及到一个小知识点,就是利用角色的移动来完成最终的构图,同样的还有这个例子:

甘道夫独自在前景站立,处在画面很偏右的位置,画左稍显空旷。

阿拉贡从身后走出。

最终,阿拉贡来到画左,填补了最初空旷的左面,完成构图。如此处理构图,稍稍增加的一些变化,会比阿拉贡在一开始就出现在画左要有趣一些。

举了这些例子,都在于强调如何去深化镜头的景深,也就是创建有前有后的立体式构图。有深度的舞台调度可以创建出生动的三维舞台,也就比普通的画面更具可视性,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注视场景----观众被牢牢的吸引着。

深度舞台的拍摄更有魅力的原因在于,利用角色的移动,可以在一个镜头中加入多个情节,同时如果按顺序安排这些情节,可以将景深最大化,再看另一个例子:

弗罗多与咕噜的双人特写,咕噜在悄悄污蔑山姆,由于是密话,所以景别相当紧。而观众的注意力全部在两人身上(此时咕噜占画面比例一半)。

谈话到关键时候,弗罗多回头看向后方,用自己的视线去引导观众的视线。而咕噜则向画右退去,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之前小了很多,以求做到离开观众的视线。

于是山姆被巧妙带进画,观众注意力自然地由前景被引导向了后景,景别也变为过肩中景(此时咕噜只剩一个画右一小部分)。这个就是舞台深度调度的一个例子,一个镜头中出现两个关注点,利用角色的移动,一个出现在前景,一个出现在背景。比起剪辑,以及平面式的构图,观众注意力的转移被引导的更加巧妙。

上面这个例子,就是利用角色,先后创建了前景、背景,不仅深化了舞台,同时也使一个镜头中出现多个关注点。同时还有一点想要强调的是,山姆被安排在了两人的缝隙间。处在背景的角色填补前景角色留下的空隙,是常见的一种深度构图方法。

在这里用到的深化舞台的技巧,就是借助建立新的画面图层---背景或者前景,引导转移观众的视线,下面这个例子也是,《搏击俱乐部》。

一个pov,一干众人在摄像机前,普通的近景。

众角色将画面中央位置让开来,利用画面中的空隙点,一只诺顿从众角色中缓缓进入画面,观众视线自然被引导着转移到新的背景图层上。

忽然一只皮特伸入脑袋,视线又被新的图层吸引。

这其实也是利用角色的移动创建了场景的前景、背景,丰富了画面的景深。在影片中,创造深度是至关重要的,景深不仅可以控制画面的方向感,也可以使场景变得更有趣。

了这么多,大家是不是就能理解这样的镜头调度了呢:

此镜中,甚至利用了光影,来改变观众的注意力。

以上几个简单例子,都是为了说明,角色的调度与构图,是相铺相成的,运动使得画面更加丰富,也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。这都是一些角色调度的简单应用,关于镜头的一些知识,这次就先到这里吧,欢迎大家多多指教。

本文源自:http://www.stonefilmworks.cn/zx/23.html
文章热词:影视特效 电影特效 影视特效制作 电影特效制作 卡通CG 广告片特效制作